看見「福爾摩沙」圖說十七、八世紀的臺灣
本課程主題為《看見「福爾摩沙」---圖說十七、八世紀的臺灣》,我們主要是藉由歷史文獻的解讀,來介紹早期臺灣的歷史發展,同時也進一步透過國立臺灣圖書館典藏的兩幅鎮館之寶:《臺灣番社圖》與《六十七兩采風圖》來觀察它們對於當年臺灣地理環境與人文風情之描繪。
課程共分為三個單元,計十一講:
第一單元「看見臺灣與臺灣書寫」,包含第一講到第四講,著重於西方大航海時代臺灣被發現的過程,尤其藉由17世紀的頭尾留下的兩份文獻,來對照觀察當時臺灣的社會發展與變化,作為我們認識臺灣的起點。
第二單元「十七、八世紀臺灣的地理樣貌」,包含第五講到第七講,主要以《臺灣番社圖》作為觀覽臺灣的文本,透過地理學的知識概念,運用空間意象的表現手法,呈顯當時人對於臺灣的認知,同時也藉由時空穿越的創意帶領讀者走入十七、八世紀的臺灣府城,來對比今天臺南市的地理樣貌與歷史場景。
第三單元「十八世紀臺灣的人文風情」,包含第八講到第十一講,採用《六十七兩采風圖》中風俗圖與風物圖的內容,分別從當時人之社會生活、生產活動,以及常見的花卉、蔬果與動物等,來認識十八世紀臺灣的人文風情及其豐盛的物產。